儘管問題仍在;但募兵制已成我國未來之主流!作為此制首倡者不才如我,看到各種募兵之廣告,大都聚焦於個人福利上,卻總覺不太對;因為若如此,則武德喪矣。
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問題,即為何有人願意獻身於軍旅生涯?意以為除了良心血性的報國初衷外,那就是內心的成就滿足感。一個成功的軍人,即使職位不高,他也會因為能夠獨當一面,影響別人及團隊的發展而得到一種滿足的成就感。此種要求掌握權力的慾望是很合理的,因為沒有權力,事情是不能辦的,不然所謂指揮官的第二天性-強烈之責任感與旺盛之企圖心,無疑勢必流於書生論政,所以有抱負的軍人,自然也需要權力。
但真正獻身報國的血性軍人與一味謀求私利政客型軍人之不同,在於前者把權力當作達成理想的工具;而後者是把追求權力當作人生的目的,動機不同,價值自有霄壤之別。因而針對人性的需求及將來易掌兵權的軍人而言,武德教育的重要性,不言可喻。《曾胡治兵語錄》中非常重視良將須有「良心血性」。但這種格言式的表達方式不夠精確,也沒有系統。因此本文願引用德國社會學大師韋伯所寫「作為安身立命的職業政治」一文中的概念,供司識募兵廣告者參考。
首先是「切實的熱情」。熱情是獻身的動力,但此種熱情不同於浪漫的幻覺與道德優越感的熱情,所以必須把熱情冠以切實,如何才能切實?那就需要責任感;熟慮自己行為的結果,並對其負責。所謂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之謂也。而這種責任感的實際承擔,是建立在對外在事物與人際關係的冷靜判斷上,沒有這種冷靜判斷力則所謂的責任感終究也只是口號而已。
此處所謂冷靜的判斷力是如何產生?那就是要與自己關切的事物產生一種距離感才能辦到的。如何才能產生這種距離感?這主要有兩個來源。切實的歷史感及內心的寧靜。切實的歷史感主要是指對於現在所處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與文化的歷史脈絡具有清楚的、客觀的、正確的、前瞻性的認識。如何培養此種認識?深邃精微的思想能力與廣博的開闊視野是必要條件。這種成功的認識有賴於教育內容的廣博,及閱讀那些不因任何時代之風尚,而增損其本身價值的核心失知識。這其中的原由可用博蘭霓的知識論加以解釋的。
博氏區分人的意識為明顯自知的「集中意識」,和無法明言須在與具體事例時常接觸後,經由潛移默化而得到「支援意識」。人的創造力是由這兩種意識相互激盪的過程;但以支援意識的潛力為主要。更可以說:真正創造的泉源是來自於支援意識。博氏曾解釋在支援意識中,那種可以意會而不能言傳的能力是頭腦的基本力量。
而內心寧靜的心態也是培養冷靜判斷力所必需的。這種內在寧靜的心態,是一種超越了世人最常見的心態:虛榮心與權力慾。能夠超越了這心態的羈絆,才能產生謀求權力,享有權力,但不為權力所動的寧靜。因此一個真正具有武德精神的軍人,此種心態特別重要。也唯有寧靜的心態,才能對周遭接觸的事物產生距離感,培養出冷靜的判斷力。
道之所宗,唯在明心。如何明心,即本文之論述所在,這更是期勉那些有志於軍旅生涯者之警語,切莫為了那些炫耀廣告而誤入梁山!
留言列表